導演曾培善:第一次拍長片就到新加坡參與跨國團隊是幸運

作者 :
刊登時間 : 2019.11.02

在「你那邊怎樣・我這邊ok」飾演新加坡女警的葉佳欣(沈琳宸飾)在劇中經常和為非作歹卻對她不斷獻殷情的富二代李昊鬥嘴,演慣了不解風情的女漢子,當沈琳宸要拍攝在車中默默流淚懊悔感傷李昊對她的真心時,卻遲遲進入不了情緒,不得不要求拍攝暫停,求助導演曾培善,請她說說李昊的角色故事。曾培善找了現場安靜的角落,說著說著,就發現沈琳宸開始眼眶泛淚,趕緊順勢請沈琳宸坐回車中,一鏡到底順利拍完這場戲。「能幫助演員進入角色中,感覺很過癮,尤其這次合作的新加坡演員,只要溝通清楚,幾乎都能一次到位,」第一次和多位新加坡演員合作的曾培善說。

「你那邊怎樣・我這邊ok」是台新兩地首創跨國合作的電視劇,台灣線20集,新加坡線20 集,劇組工作人員採行兩地交流合作,台灣導演由曾培善到新加坡拍攝新加坡線第10-20集,而新加坡導演葉佩娟則來台灣拍攝台灣線。

曾培善在劇本編寫期間,就參與此劇,當監製王小棣指派他到新加坡擔任導演時,「那時候心裡有點緊張,因為沒想到第一次拍長片,就要出國。」曾培善說,她從擔任公視《赴宴》場記時,就開始跟著恩師王小棣學習長達十八年,能夠有機會挑戰長片導演工作,她毅然答應。

為了順利適應新加坡工作模式,曾培善在開鏡前就多次往返新加坡,參與勘景、劇本討論、工作規格調整等。他發現「精簡」是跨國合作需要適應的第一件事。

首先,在拍攝人力安排上,台灣劇組的人數大概是新加坡劇組的1.5倍,由於人較多,分組分工較細,但是新加坡人力精簡,經常一人當多人用,多數都是電視台員工,長期一起工作,默契和紀律十足。

第二要適應的則是「精簡溝通」。曾培善記得拍攝的第一天,跟攝影師討論後,攝影師去走位擺機器時,曾培善突然想到要補充一件事,便透過無線對講機喊了攝影師的名字,正在調整機器的攝影師只回答了一個字「講」,讓曾培善頓時愣住,心裡快速閃過「他是不是不開心?還是情緒不好?還是我喊他不禮貌...」等各種想法,經過一整天工作,他才發現是自己想多了,因為新加坡劇組重視時間進度,所以大家溝通的用字也都很簡潔,講求效率。工作人員經常會問「這個東西可不可以呢?」新加坡人會回答「can」,意思就是「可以」,拍久了,當別人問「導演,這樣可不可以?」時,他也會回答「can啦」!

新加坡有多元種族,日常生活上大家習慣多語並行。像是馬來西亞來的攝影師跟印尼來的收音師講英文,和燈光師是卻講福州話或廣東話,反而是和台灣工作人員溝通時,雖然都講「國語」,但卻經常因為用語習慣不同,像是對攝影器材的稱呼方式不同,反而會花點時間多加解釋。

新加坡政府重法治舉世聞名,公共場所的外景拍攝都必須事先申請,每種場地各有不同限制,像是有些飯店或辦公大樓原本計畫拍大廳,結果只能拍大廳外車道;有些場景需要夜景,願意提供拍攝的場地只能到太陽下山前;或是有的小吃店只能拍在走廊擺桌椅用餐,不能拍到店內其他客人。儘管如此,但是曾培善相當佩服新加坡負責找景的團隊總能「在最多的限制中找到最多的資源」,像是郭豪森、李昊的豪宅都相當有品味又氣派,甚至劇中特助Linda的豪宅後院接連聖淘沙碼頭,可以停放私人遊艇。

「照表操課」是新加坡劇組重視的習慣,一次安排兩週的工作班表,很少會臨時更動。曾培善坦言這種做法會讓劇組拍攝時,一直感受龐大的時間壓力,副導總會不停提醒時間和拍攝進度。但正因為一次拿到兩週的排表,可以讓他有充裕的時間先做功課,盡量做足拍攝前準備,在現場就不須分心或擔心要應付突如其來的臨時狀況,「現在想想,這種照表操課的工作方式,對第一次當長片導演的我來說,應該是種幸運」曾培善說,在新加坡工作近半年,並不是單打獨鬥,一起長住的台灣工作人員還有副導演喻貞、美術鄭烜勛與道具黃聖偉(小V),是最重要的後盾,一起學習處理和工作人員之間的認知差距、期待不同等種種問題。相較之下,在台灣拍戲經常要處理各種突發狀況,在新加坡拍攝相對平順的。

拍攝期間,新加坡攝影師曾告訴他,他們以前拍攝方式,是一開工,機器定位架好,一天要拍十幾頁劇本就一直趕快拍,拍完收工,很像「上下班」。但是這部戲一天拍四到八頁,劇組有時間討論溝通拍攝方式,比較像一起完成一部「作品」,可見參與跨國拍攝,過程中,大家互相學習成長,就是最大的收穫。

延伸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