用完美詮釋不完美 林子熙

改編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柯慈作品《屈辱》文學劇場中,林子熙飾演教授大衛.魯瑞(David Lurie)的女兒露西(Lucy)。她是《屈辱》這部小說中僅有的一道微光,反照出這個失去光源的世界。希望這次的演出,可以讓觀眾不只看到她,還有透過她帶出的整個戲劇世界。

作者 :
刊登時間 : 2020.08.17

改編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柯慈作品《屈辱》文學劇場中,林子熙飾演教授大衛.魯瑞(David Lurie)的女兒露西(Lucy)。小說裡,這個角色經歷了重創,卻承擔了所有的責任,以近乎不可能的寬容,來描寫人們面對暴力(種族主義的以暴易暴)創傷下的無奈與出路。她個性獨立,默默承受,衡量各種情況後,也或許出於不想麻煩他人的體貼,選擇自己的路。

舞蹈對她而言很神聖、很專業,她曾經一度以為自己不跳舞以後什麼都不會,但那個當下她突然發現,原來不是這樣的,不跳舞的時候也可以很開心的生活,「因為我覺得,我沒有辦法成為我心目中頂尖舞者的樣子,與其這樣不如就停在這裡,把我的心力全部放在別的事情上。」回台灣以後,林子熙就跟父母說自己再也不跳舞了,「只要跟舞蹈有關的事我通通都不要了,就把它鎖起來。」

在非常競爭的環境下、養成追求完美的習慣,讓林子熙長久壓抑的厭倦感爆發了,她再也無法去試鏡任何舞團,不想要再走舞者之路後。但自此,一場家庭革命隨即而來。即使到現在回想起那段時光,子熙仍然哽咽:「其實我並不會為自己感到可惜,但是我完全感受得到當初我放棄舞蹈時我父母有多受傷多失望,他們覺得栽培了我十幾年,我說不要就不要,也許這曾經是他們很為我感到驕傲的事情,我卻沒有一句商量就放棄了.......」

但回想過去,林子熙還是很慶幸自己放棄了舞蹈,而且至今從沒後悔過,她不敢想像如果當時還硬逼著自己堅持跳舞,現在會是什麼樣子?

戲劇對她而言是常非常開心的事情,跟舞蹈不同。相對於跳舞是追求個人動作的完美,演戲是一個跟現場所有工作人員甚至於觀眾共同完成的表演。林子熙一直是個很有原則的人,但演戲的時候,相對於堅持自己的想法,她卻要求要把自己放得很鬆,甚至要不斷觀察現場的狀況,即時做出反應。她意識到,演戲不像舞蹈,如果一直堅持自己,好像反而會得到很大的失落感,也沒有甚麼意義。藉由飾演不同的腳色,她得到許多不同的成長。彷彿過往舞蹈給予她固定完美的形象,讓自己喘不過氣,藉由演戲,她得以從這樣被設定的完美形象釋放出來,找到更多元的自己。

雖然已經有豐富的表演經驗,但第一次演舞台劇還是顯得十分困難。「以前舞蹈很強調是肢體,所以我不需要去做表情,不用在乎跟觀眾的距離。」在日常生活裡,林子熙其實不喜歡很快表現自己,希望別人晚點才發現他的幽默感,她也不喜歡表現自己努力的一面,因為每個人都努力,她會刻意想要跟他人先保持距離。不用跟觀眾互動的舞蹈表演,重點是自我要求,維持距離感,觀眾才能感受肢體線條的完美;但演戲不同,在舞台上要放大自己的情感,要期待跟觀眾互動,要表達內心最敏感那面本質上就是要面對最不安的自己,呈現在觀眾面前,這跟舞蹈表現完美的自己正好相反。

現在她飾演的露西是《屈辱》這部陰暗昏沉小說中僅有的一道微光,反照出這個失去光源的世界。這個世代想要做自己是那麼的不容易,林子熙在植劇場後,已經累積許多演出經驗,但她還是持續在探索,從鋒利的自我,變成包容世界不完美的存在。舞台上,她已經不再像表演舞蹈般,演出完美肢體動作,跟觀眾維持距離感,現在她要拆掉自己與他人的安全距離,藉由演戲互動與情感收放,默默調整與觀眾的距離,讓觀眾看到不只是她,還有透過她帶出的整個戲劇世界。

延伸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