改編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柯慈作品《屈辱》文學劇場中,葉辰莛飾演教授大衛.魯瑞(David Lurie)的學生情人梅蘭妮.愛薩克絲(Melanie Isaacs)。第一次演出舞台劇,面對私密的情慾戲,她突破自己原先的框架,更敏感於跟演員的對手戲,觀眾的反應以及整體戲劇的演出。希望能讓觀眾看到不一樣的演出。
改編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柯慈作品《屈辱》文學劇場中,葉辰莛飾演教授大衛.魯瑞(David Lurie)的學生情人梅蘭妮.愛薩克絲(Melanie Isaacs)。在教授強烈的追求下,她沒有在開始就拒絕,被動接受,但當她沒能被真心對待,感到羞恥,才開始控訴。梅蘭妮對這個白人男子漸進式的厭惡最終爆發,像受盡屈辱的被殖民者一夜之間起來抗暴。
葉辰莛是家中唯一的孩子,成長過程中習慣了一個人,搭捷運時她也會戴著耳機想事情。她常被形容過於安靜,甚至像是有些冷漠。但她也是在這樣一段又一段自我獨處的時刻之中,逐步累積對內心和對世界的認識。從外表時常看不出來她內心有各種層面,有點逆來順受,只有她爆發的時候,才會被發現,有時連自己都沒有察覺,其實壓抑許多情緒。
從小學習表演大多是母親安排,即使中間想要放棄,但又被母親勸回。她先接觸鋼琴與舞蹈,國中被勸說捨棄了音樂,開始就讀舞蹈班。高中有次練舞受了傷,萌生退意,且剛好她基測英文考了滿分,可以申請回到普通班就讀,卻又被母親跟老師合力勸說,打消了念頭。大學畢業後,她決定不再走專業舞者的路,本來母親要她當公務員或考航空公司地勤有個穩定的工作,但當母親問她要不要報名植劇場,她又給了自己機會進而投入戲劇。雖然看似是被安排的,但她終究還是放不下表演。
表演也改變她對自身母女關係的認識。她現在更面對自己的個性,也換了角度理解母親。「比如以前家人說我脾氣很硬,我打從心裡不覺得是這樣,但是後來接觸了戲劇,我才發現我好像真的常常沒把別人的話聽進去。……後來有一堂課,要我們帶一個對自己有意義的小東西,那一次上課後,我發現我真的很愛我媽,雖然她是一個很嚴格的媽媽,但我現在可以看見她真正想表達的是什麼,以前我只能聽見字面上不好聽,就只是對她很氣而已。」
接觸戲劇之後,她更喜歡去感受內心,認為能把自己的體會放大是一件好事。「我以前的個性還蠻悶的,而拍戲這件事情就是讓我去面對感受。」葉辰莛說,拍戲讓她發現了自己的不同面向,也不再特別壓抑某些情緒,「以前很多事情我都會以『我不在意』這個想法讓它過去,但其實我內心某個部分是在意的」,雖然這會使得內心不再能像以往一樣平靜,但她樂於接受。
第一次演出舞台劇,她突破自己原先的框架後,更敏感於跟演員的對手戲,觀眾的反應以及整體戲劇的演出。雖然有點缺乏自信,但還是試著用更有同理心的方向,詮釋這個複雜的腳色。她認為演戲最有趣的就是演出反差,把心裏原本壓抑的情緒釋放出來,要多怪都可以怪到底。她就是要每件事情都嘗試到底,充分感受,真切感受到痛,才能夠成長。
回想在表演路上的轉變每個選擇,當時或許會覺得是很大的決定,但回過頭來,也只不過就是一段人生經歷,沒有這個過程,就沒有現在的自己。不要太在意別人的眼光,只要自己盡力了,就不需要後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