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小棣:用堅持的力量讓台灣戲劇繼續茁壯

用堅持的力量讓台灣戲劇繼續茁壯

Q小編提問:為什麼會取名「拙八郎」?

王小棣(以下簡稱王):從字面上解釋,看似八個笨拙的人,英文名字則是「 eightgeman」,我們用自己個性來直譯是「eight個man」,但不懂中文的人光聽英文發音會覺得是「蛋人」(egg man),是因為我們Q studio的Q意思是 incubate,中文是孵育的意思,又因為Q的形狀像蛋,所以egg man會延伸孵育的意義。然後「拙」就是簡單、笨笨地做好一件事,對我來說,取其音「茁」,也有茁壯的期許。其實,平常要把八個人約一起開會都很困難,大家在戲劇工作上有不同的發展方向,但共同想法就是繼續耕耘創作,持續為台灣戲劇做點事情,讓台灣戲劇創作的力量能夠一直茁壯。

問:八位是如何聚在一起的呢?

王:大家都是因為民心工作室(民心影劇公司)陸陸續續有合作機會而結緣的。那時候大家都還很年輕,更能吃苦,有的是拍電視劇、有的幫忙編劇,有的是拍紀錄片,後來一起拍電影等等,正因為在這麼多年來,在各自不同的工作中,都共同意識到,我們應該可以為台灣的戲劇環境做一點什麼事情。

由於台灣的大環境特別困難,資源少,分散領域的力量小,所以產生了合作的力量一起做事的念頭。不過,要把八個人真的聚在一起太困難,也沒有形成小團體,比較像是君子之交淡如水地同心協力,有共同的認知覺得這些事情該做,就做了。真的需要討論的時候,也會給點想法,也有可能是大家看我年紀比較大,所以大部分的意見就是「隨便」、「好啊」,有時候我說了方向,大家認同就執行了,是很鬆散的一種團結。

問:為什麼想要替台灣戲劇環境投入更多些付出呢?

王:蔡明亮說過創作像修行,我們的工作真的有點像修行。在漫長的過程中,工作就會跟你對話,尤其當有些不同經歷後,就會慢慢知道,珍惜什麼、想做什麼,願意把時間放在哪裡。

我一直覺得戲劇本身會和創作者、演員對話,不論是編劇創作還是表演,會發現這份工作會和自己的關係,會透過自我對話的方式,形成一種內在素質。例如,拍攝時,就會不斷問自己「我喜不喜歡」、「這樣的劇情我相不相信」,在連串地自問自答過程中,創作和拍攝執行就會產生拉扯,在不斷調整的經歷中,就會逐漸發現,參與每一部戲劇創作中,最珍惜的是什麼?最想做的是什麼?最甘願把時間投入的地方是什麼?

所以當2013年,我們八個人創立好風光,到2018年再組拙八郎,每個人願意參與投入的想法和方向都沒變過,就是做好的戲劇、培養演員、持續表演教室,持續和堅持想做的事。尤其當植劇場開始讓台灣戲劇市場帶起正向氛圍時,給了我們更多繼續做下去的動力,雖然一直看到大環境中有理想與現實的拉扯,發現有太多事該做,難免會有怎麼努力都還不夠的感覺。

問:從好風光到現在,得到哪些鼓勵?

王:看到新演員們的成長,我們培養了24個小Q(新演員),今年拍攝的戲劇「20之後」中,差不多有10個回來參與演出,其中有一場戲是3個小Q同學一起演出,拍攝時我真的很開心,有一種引以為傲的感覺。

前陣子,有影劇記者跟我開玩笑說,「現在走到哪裡都看到Q小孩」,而且是在不同的劇組,或許不一定馬上是重要的角色,但是大部分都有在做戲劇工作,讓我們覺得很欣慰。

不管是培養新人或新的創作者,要如何讓他們可以開始健康走這條路,環境的困境要如何打開,生活怎麼維持都是我常常會想的問題。

究竟怎麼樣可以上路啊,我們的困境究竟要怎麼打開啊,然後...還有一些生活上的社會上的太多覺得不合理又無能為力的事情啊,反正,就是繼續努力就是了,繼續做,就是了。

 


延伸閱讀
Hot 熱門推薦

鄭尹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