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停進修,才能重新認識自己和表演的關係
很多人對Janet (謝怡芬)的印象多半都是旅遊生活頻道的《瘋台灣》節目主持人,說著流利的英語、台語和中文,帶著外國朋友在台灣各地上山下海,健康熱情形象讓人深刻。不過這幾年,Janet 開始嘗試參與戲劇演出,往專業演員邁進。
2017年,謝怡芬在好友謝沛恩的引薦下報名了Q Place(Studio Q表演教室前身)的專業演員訓練班,在為期六週的課程中,和謝沛恩、海裕芬、藍鈞天、葉慈毓等都有不同演藝工作經驗的同學們,一起學習表演。
「報名前,我很擔心表演課會要求我們快速背劇本,隔天就要演出,因為我的表演罩門就是背劇本」Janet 說,她對中文劇本的理解與記憶速度較慢,而且要求完美的她,總是希望自己把台詞說到「一字不錯」,卻往往發現自己會被這些「台詞」卡住,經常是在緊繃的狀態下演出。
因此當特訓課程中,老師請他們觀賞一齣戲劇,並且自由挑選一段演出時,Janet 在第一次演練時,覺得自己唸錯中文台詞,頻頻和同學老師道歉,卻被老師提醒「表演到位最重要,劇本上的字都不是重點,因為台詞是幫助觀眾更容易進入故事中,可以少一個字多一字都沒關係。」這才讓Janet了解到自己為什麼會覺得演戲很痛苦,往往都是被「字」綁住了。
為了讓演員了解什麼是「表演到位,台詞不是重點」,有一堂課老師要求大家進行一段不能說話的無聲表演,再讓同學們猜表演者想要表達什麼,Janet 印象最深的是謝沛恩表演撥傳統有鍵盤的電話機,在要打不打時做的小動作與情緒醞釀,很吸引同學們的關注,再次讓Janet 學到不同的表演方式。
另外一堂課上,老師給每個人同一套對話腳本,兩人一組,分組表演,有的人可以演成閨蜜,有的人可以演成母女,這也讓Janet發現同樣的對話可以有不同的詮釋方式。「雖然課程時間不長,但是幫助我重新認識自己和表演的關係,學會更多進入表演的方式」。
因為表演課的緣故,Janet有了機會參與《20之後》演出,擔任女主角「魏涵任」的角色。「這次演戲的情緒是很放鬆,很融入的」Janet說,以前只要在演戲期間,她經常會緊張得睡不好、吃不下,「拍攝《20之後》期間,還在餵母乳,奶量完全不受工作影響,而且量多又順暢」Janet笑說,這次表演經驗,完全沒有以往為戲焦慮的情緒,她一樣會為每場戲做足功課,但是到了現場,總是會因為片場和劇組的氛圍而放開事先的設定,重新把自己丟進角色裡,甚至還會拿出多年累積主持功力,帶著對戲演員一起暫時離開劇本一下,往往可以表現得會更生活化、更自然。
「小棣老師對於表演細節很重視,讓我學到很多」Janet說,她印象最深刻的一場戲,在劇本中是只有一行字的過場,連台詞都沒有,她要做出在家裡摺紙盒的動作,因為她一直覺得是很簡單的過場,第一次排練時,小棣老師看完,只有跟她說,「現在是九點四十分,但是十點鐘客戶就要來拿這些禮盒,你再摺摺看,再來一次。」結果Janet一看只剩二十分鐘,但是桌上大概還有上百個盒子還沒有摺,所以開始愈摺愈急,甚至有點手忙腳亂,沒想到就順利完成。「原來像是摺盒子這種小動作,不是只有用手表演,臉上表情和身體情緒都會讓呈現方式大不同」Janet也因此更能夠了解「表演要從心裡開始」的狀態。
Janet對自己的演藝工作向來不設限,積極嘗試戲劇表演工作,參與工作團隊不限於台灣,在美國長大的她,也去參與很多美國戲劇、電影的角色徵選。「那些國外導演或製片並不認識『台灣主持人Janet』,每一次的試鏡都要把自己當作新人,積極表現,Janet坦言一開始有些不適應,但是漸漸地,她學著把自己歸零,而且努力學習表演,希望用貨真價實的表演能力去爭取機會。
目前Janet在美國已經出演過幾部獨立電影,2018年和先生George一起演的《A Bread Factory》,在美國大受好評並且到法國上映,和George自己製作自演短片《Home》,2018年進了坎城影展「短片角落」以及多項電影節殊榮。或許再過一段時間,當你在在大螢幕或美劇中看到Janet時,也請用心欣賞她的演出,相信會看到不一樣的Janet。